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滚动 >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谁提出的?

2023-05-24 15:07:28    来源:廊坊生活网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叫路易斯拐点。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这个临界点就叫做 “刘易斯转折点”。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经。

刘易斯拐点是谁提出的?

刘易斯拐点,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个经济学观点。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出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下具有无限弹。“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由于在既定工资水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关键词: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谁提出的 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 刘易斯拐点的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