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滚动 >

“头”和“尾”良性互动 安徽正在做好这篇大文章!

2023-08-24 16:45:28    来源:凤凰网安徽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


(相关资料图)

安徽是农业大省,要摆脱靠资源禀赋“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被动局面、向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迈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是关键举措。今年以来,安徽提出要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强链延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入秋时节,在桐城市龙眠山上的一处油茶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山岗上的油茶树枝繁叶茂。“等到11月份,就可以收获了。”望着长势喜人的油茶果,安徽龙眠山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纪明清高兴地说。

随后,纪明清带记者来到该公司的产品展览馆,各种规格的油茶产品琳琅满目。“一亩地能产出400多斤的油茶籽,如果只卖油茶籽,每斤价格在6元左右,一亩地只能收益约2500元。”纪明清说,如果加工成山茶油,按照20%的榨油率来算,一亩地大概能生产80斤至100斤的山茶油,收益有七八千元,比卖原料赚钱多了。

依托集种植、规模化深加工、产品研发与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该公司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国油茶百强企业,建成年产7000吨的茶籽压榨、精炼等生产线,并建有可存储2500吨山茶油的油罐。

农产品原材料的精深加工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带动产业链上游的种植环节。

“我们通过牵头成立合作社的方式与农户合作,建立油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12000多亩。”纪明清表示,该公司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为油茶种植户提供技能培训,与他们签订茶籽保底价收购合同,带动周边乡镇200余户农民增收。

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实际上就是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让农业从纯农产品种植延伸到二、三产业领域,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

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头尾呼应”的关键环节,具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用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产出,在“市场端头”畅销。今年,我省要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从1.55万亿元提高到1.6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

龙头引领 做强农产品加工集群

纵观工业发展历程,龙头企业在产业建设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同样,农业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也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

位于涡阳县的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便是一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粒粒小麦正在上演“变形计”,经过磨粉、和料、压面、切条、烘干、包装等程序后,一袋袋挂面新鲜出炉。

“现在周边小麦的质量越来越好,我们收购量也越来越多,产能达到日处理小麦3600吨、生产挂面800吨。”金沙河面业办公室主任杨少卿介绍,去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8.6亿元,带动600余人就业。

“头”和“尾”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粮食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公司原料需求,金沙河还在涡阳建立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大企业”带动“小农户”、实现“大托管”的改革模式。

“培训期结束后合作社就会分配土地,我负责400亩地的种植,年收入约20万元。”金沙河合作社的职业农民秦明告诉记者,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培训,他掌握了肥料使用、农机操作等过硬技术。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在亳州,金沙河面业、五得利集团等一批知名粮食加工企业的落户,带动113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向优质粮食产区和加工园区集聚,亳州小麦年加工能力达到450万吨。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强“头”和“尾”,已成为厚植我省农业优势的重要抓手。其中,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再以园区聚集更多上下游企业,成为我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关键打法。

在位于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潼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边部分企业生产中废弃的虾头与禽类羽毛,在这里被加工成动物饲料。“收购的湿鸡毛价格在每吨850元到1000元,加工成羽毛粉后可卖到每吨4500元到5500元,净利润每吨约500元。”该公司负责人胡锦庆告诉记者,通过利用畜禽下脚料为原料生产动物饲料及相关产品,有效提升了附加值。

目前,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省级龙头企业2家,已发展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推动粮食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

近年来,我省已布局创建157个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农业县区全覆盖,产业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省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均产值在20亿元以上,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20%以上。今年,我省将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强园、强企,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

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岗西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处温控大棚种植和采摘观光区。阮雪枫 摄

科技赋能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是“农头工尾”的典型代表,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然而,传统的预制菜往往无法达到现场烹饪的口感与营养标准。通过科技创新,以预制菜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行业正迎来质的改变,“工业锅”也能炒出香喷喷的“农业菜”。

臭鳜鱼是徽菜的扛鼎之作。如今,经过加工车间的预制菜处理,全国各地的居民可以随时品尝到臭鳜鱼。

在位于休宁县的黄山皖新徽三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内,浓烈的臭鳜鱼味四溢,经过冷冻保鲜、解冻、清理、恒温发酵、腌制等几十个环节后,一份臭鳜鱼预制菜制作而成。

“传统臭鳜鱼加工制作费时费力,口味偏咸、肉质偏硬,很难迎合大众口味习惯。”该公司技术经理张永宝介绍,通过改善和创新臭鳜鱼加工制作方法,利用“活鱼腌制技术”“恒温发酵技术”并结合现代定制化的生产线,实现了快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前要人工加料、封装,现在全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并对31道工序进行精控,保障产品品质”。

据悉,黄山臭鳜鱼作为我省预制菜的典型代表,黄山市生产企业近50家,生产加工人员8000人,经销商5000多人,烹饪人员1万多人,带动就业人员5万多人,2022年产值约45亿元。

目前,我省预制菜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截至2022年底,全省预制菜企业约500家,总产值超700亿元。我省正加大预制菜产业发展力度,力争到2025年安徽预制菜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现代农业既要追求产量,更要注重效益和质量,而农业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在“农头”环节,要利用科技和机械促进农产品原料规模的扩大,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支撑;在“工尾”环节,要利用各种科技装备加工出多样、丰富的产品,并提升农副产品利用率及附加值。

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科技贯穿其中。要想做好“头部”农产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间和“尾部”精深加工的增值文章,就必须利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才能在发展大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把农产品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来源:安徽日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